笔趣阁 > 崔长平文集 > 有女怀春吉士之一

有女怀春吉士之一

笔趣阁 www.bqgx.cc,最快更新崔长平文集 !

    晴暖的孟夏,微雨初霁,薰风和煦;燕剪蓼岸,莺唱柳荫。淡烟空濛的河湾里,水光潋滟,荇菜鲜嫩,芦芽抽簪,荷尖抹红。长堤上,一个面容清瞿、器宇不凡的年轻人,在雎鸠此起彼伏、情意绵绵的呼唤中,流连于绿茵如染、花影撩人的季节里。

    神思迷离之间,他仿佛看到自己心仪的姑娘正在河洲上采摘荇菜。她,尽管素面朝天,衣着朴素,略显羞怯,但岁月的风尘和生活的艰辛依旧不能遮掩她的妙龄如花、天生丽质。她的明眸皓腕,她的窈窕身姿,她的优雅行止,她的纤巧十指,她的掩口回笑,早已让这个年轻人魂牵梦绕、意乱情迷、日思夜念。你看她:体态轻盈,玉手灵巧,左采右摘,娴熟轻快。看上一眼,就能令人心驰神往、如痴如醉、难以忘怀。

    在欢愉而甜美的想象中,这个年轻人打算慢慢地走近她,大胆而热烈地追求她,与她真心相爱,琴瑟和鸣,在婉转悠扬的乐声里,焚香盟誓:执子之手,不离不弃,永结百年之好,继而,敲响喜庆而热闹的钟鼓把她迎娶回家,从此过上一种相敬如宾、耳鬓厮磨、与子偕老的恩爱生活。

    这就是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给我们描绘出的田园牧歌一般的爱情,这种真挚、深切而富于遐想的思念,使之不仅成为诗经的开篇之作,而且也给子孙万代留下了大胆追求爱情的典范和依据: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逑者,可与之配偶也。

    关雎(周南)

    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

    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,优哉游哉,辗转反侧。

    参差荇菜,左右采之。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。参差荇菜,左右芼之,窈窕淑女,钟鼓乐(lào)之。

    这首用兴起的艺术手法而吟唱的民间情歌,淳朴率真、平白晓畅、直抒胸臆,用现实主义笔触勾画出古典浪漫主义情怀,格调清新质朴,情感炽热丰沛,歌词反复重叠,主题鲜明突出,曲调回环跌宕,音韵深婉绵长,被称为中国古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,无怪乎千古传诵、经久不衰、感人至深。

    古人的想象也同样是曼妙而瑰丽的,对相思的描写也不乏含蓄与幽婉。在汉广(周南)一诗里,一位砍樵的少年郎利用“比”的民歌手法,以神话中江汉女神姣美而飘逸的形象(“游女”)为主体,倾吐了对心中至爱的渴慕之情与求之不得的遗憾。诗中反复借用汉水的宽广而不可泳和江水的深长而不能渡,来比喻女子的若即若离,时隐时现,可望而不可及,令这位少年郎思慕不止、愁肠百结、喟叹再三。诗曰:

    南有乔木,不可休思;汉有游女,不可求思。汉之广矣,不可泳思;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

    翘翘错薪,言刈其楚;之子于归,言秣其马(mu)。汉之广矣,不可泳思;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

    翘翘错薪,言刈其蒌(lu);之子于归,言秣其驹。汉之广矣,不可泳思;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

    遥远的南方,有一棵高大的乔木,可是伫立在此岸的少年郎却不能相依而休息。凌波女神踏萍渡水、婆娑起舞、衣袂飘飏,却不能追赶上真诚地向她示爱。浩浩汤汤的汉水何其宽广啊,实在无法游过去;江水漫漫,波涛汹涌,又是那样地奔流不歇,竹木编制的小筏子(“方”),很难经受住风浪的颠簸和江水的冲击啊。

    砍下的柴草(“楚”“蒌”),漫不经心地堆放在山坡上,显得枝杈翘翘、错落凌乱。魂不守舍的少年,无奈之余,只能展开美好的想象:要是能把心爱的姑娘娶回家(“之子于归”),宁愿给她养马喂驹、殷勤服侍、细心呵护,再苦再累,绝无怨言;千难万险,义不容辞。令人可惜的是人在天涯、遥不可及,他也只能扼腕顿足、望水兴叹了。这样的苦恋,这样的誓言,这样的哀叹,的确令人为之动容,为之惋惜。清代王士祯则认为,汉广是祖国山水文学之肇始。

    自古迄今,情感的折磨与心中的悲苦莫过于相思。思恋,能使人辗转反侧、夜不能寐;思恋,能使人茶饭不思、食不甘味;思恋,能使人欲言又止、暗自流泪;思恋;能使人容颜易老、形影憔悴;思恋,能使人摧肝裂肺、柔肠寸断。

    白居易的相思是“天长地久有时尽,此恨绵绵无绝期”元稹的相思是“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”张籍的相思是“还君明珠双垂泪,恨不相逢未嫁时”柳永的相思是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李清照的相思是“此情无计可消除,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”张先的相思是“天不老,情难绝。心似双丝网,中有千千结”元好问的相思是“问世间,情是何物,直教生死相许”

    而采葛(王风)一诗里的相思则更加奇丽而夸张。这首诗采用“赋”的手法,直言不讳,酣畅淋漓,层层递进,逐次加深,以反复的咏唱,抒发了切肤揪心的思恋之情。诗曰:

    彼采葛兮。一日不见,如三月兮!

    彼采萧兮。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!

    彼采艾兮。一日不见,如三岁兮!

    姑娘到山野里去采葛、采萧、采艾去了,暂离小别,就使得这位有情郎牵挂于怀、频生思念,以至于神情落寞、百无聊赖。试想,一日不见如隔三秋,这样的相思该是何等的淳厚与炽烈啊!一位有情有义的青年,一天见不到自己心爱的姑娘,简直到了心神不宁、痛不欲生的地步了。若非真情实感,实难有此深切的感触。古人发自肺腑的相思之言,而今成为两情牵念的最好表达——一日不见,如隔三秋。

    对于远戍边陲和外出征战的士卒而言,他们的思乡怀人情绪也是愁怨不断、真切绵长的。在扬之水(王风)一诗中,一位常年守边的士卒,面对着湍流的河水(“扬之水”),深情地诉说了对家乡妻子的思念。他终年流徙、有家难回、夫妻睽违、渴望团聚。他时而驻防在申地,时而转移到甫地,时而又换防到许地,一直设想妻子(“彼其之子”)能跟他一起镇守边关该多好啊,但终而不得,惟留下无限的感伤与遗憾。年年月月,他怀着一腔不能逐水而逝的忧思,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动人的呼唤:“想念你啊,爱妻;想念你啊,爱妻,我何时才能卸甲归田与你长聚不分啊?”他把郁结盘曲的情愫,比作成捆的柴薪(“束薪”“束楚”“束蒲”),希望激流滚荡的河水能够把它们载向远方、载回家乡、载到妻子身边。诗中的“扬之水,不流束薪”几句,很有“只恐双溪蚱蜢舟,载不动、许多愁”的格调与意境。诗曰:

    扬之水,不流束薪。彼其之子,不与我戍申。怀哉!怀哉!曷月予还归哉?

    扬之水,不流束楚。彼其之子,不与我戍甫。怀哉!怀哉!曷月予还归哉?

    扬之水,不流束蒲。彼其之子,不与我戍许(hu)。怀哉!怀哉!曷月予还归哉?

    这首诗,采用“兴”的艺术手法,三章相连,章章设问;反复咏唱,情致沉郁,若于寂寞独处、相思难遣之时默默吟读,的确荡气回肠、催人泪下。另外,在句式上,本诗采用三言、四言、五言、六言几种参差不齐的句式,体现出明显的口语化特征,读之浅白亲和,能更好地表现朴直而真实的思想情愫。

    在古代,情人们幽会的场合可以是山野河边、桑间濮上、林丛草地,也可以是水上舟船、城门之外、深宅阁楼。在桑中(鄘风)一诗中,三个青年男子一边从事采摘劳动(“采唐”“采麦”“采葑”),一边在相互对唱中交流与情人相会的场景和感思,娇媚可人的孟姜、孟弋、孟庸三位美人,使他们的爱情生活充满了甜蜜和欢快。他们也都在缠绵悱恻的回味中,共同分享爱情之果的温润与香甜。诗曰:

    “爰采唐矣?”“沫(mèi)之乡矣。”“云谁之思?”“美孟姜矣。”

    “期我乎桑中,要我乎上宫;送我乎淇之上矣。”

    “爰采麦矣?”“沫之北矣。”“云谁之思?”“美孟弋矣。”

    “期我乎桑中,要我乎上宫;送我乎淇之上矣。”

    “爰采葑矣?”“沫之东矣。”“云谁之思?”“美孟庸矣。”

    “期我乎桑中,要我乎上宫;送我乎淇之上矣。”

    把这首诗歌翻译过来就是:

    “要采女萝到哪里呀?”“采女萝要去沫邑乡啊。”“是谁让你朝思暮想呀?”“是那美丽的姜家大姑娘啊。”“她等我在幽深的桑林中,她约我在高高的阁楼上;她又把我送到淇水旁。”

    “要采麦子到哪里呀?”“采麦子要去沫邑之北啊。”“是谁让你难割难舍呀?”“是那漂亮的弋家大姑娘啊。”“她等我在幽深的桑林中,她约我在高高的阁楼上;她又把我送到淇水旁。”

    “要采芜菁到哪里呀?”“采芜菁要去沫邑之东啊。”“是谁让你魂牵梦绕呀?”“是那俊俏的庸家大姑娘啊。”“她等我在幽深的桑林中,她约我在高高的阁楼上;她又把我送到淇水旁。”

    关于这首情诗,毛诗序评价道:“桑中,刺奔也。卫之公室淫乱,男女相奔,至于世族在位,相窃妻妾,期于幽远,政散民流而不可止。”他认为这是讽刺贵族男女淫乱成风之作,这一观点得到了宋代朱熹等人的认同,而现代学者倾向于认为全诗基调轻松活泼,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,表现的是男女之间的炽热恋情。

    这首诗歌歌词通俗,内容丰富,稳中有变,有问有答,基调明快,情感真挚,音韵和谐,朗朗上口,易于传唱,尤其是每一段的结句:“期我乎桑中,要我乎上宫;送我乎淇之上矣。”叠唱再三,反复渲染,更显得情感如潮、逐次迭起、跌宕有致、余韵悠长。再者,这首诗歌带有明显的音乐剧性质,问答部分适合于对唱,而最后一句适合于集体合唱,当然,能设计为二部轮唱或者多人重唱,烘托出来的戏剧性、层次感与立体化效果会更好。

    古人的爱情观也照样包含着矢志不移、忠贞不渝的思想信念,体现出“弱水三千只取一瓢”的专一与钟情,尽管没有“死生契阔,与子成说。执子之手,与之偕老。击鼓(邶风)”一般的铿锵誓言,但依旧表现出相依相恋、恒久不变的坚定意志。在出其东门(郑风)一诗里,青年男子面对着美女如云的情景,发出了“虽则如云,匪我思存”的心声。他在人群中一直寻觅的是那位衣着朴素而心地纯洁的女子(“缟衣綦巾”“缟衣茹藘”),认为只有她才能打动自己的心(“聊乐我员”),才可以与之情投意合、两情相悦(“聊可与娱”)。诗曰:

    出其东门,有女如云。虽则如云,匪我思存。缟衣綦巾,聊乐(lè)我员(yun)。

    出其闉闍(阴 du),有女如荼。虽则如荼,匪我思且(zu)。缟衣茹藘,聊可与娱。

    春意融融的三月里,东门之外,芳草萋萋,溪流潺潺;群芳竞妍,莺歌燕舞;天边风筝飘飞,树下秋千摆荡,眼前游人如织。踏春的丽人风扬罗衣,花枝招展;笑语盈盈,眉目传情。正是郊野游赏、山歌互致、情人相会的良辰美景,而这位青年男子却在急切地寻找自己的心上人。那位身穿白色丝衣配着深绿色围腰的女子,那位身穿白色丝衣又配着用茜草染红的围腰的女子,才是他真正的意中人啊,而对于其他女子,他视而不见、无心眷顾,真有一种“过尽千帆皆不是”的企盼与失落。

    从这首诗歌中我们还可以看出,上下两章的首起两句对东门之外“如云”、“如荼”美女的渲染只不过是一种强烈的反衬。当诗情逆转时,那些裙钗脂粉、倾城美貌便都在“缟衣綦巾”的比照下黯然失色。这是有情郎至深至纯的爱情映射在诗中的最美丽、最动人的光环,在这种真挚爱情的照耀下,所有世俗的美感和价值都失去了炫目的光彩。

    在国风中,把相思之情描述得深蕴婉约、凄清孤凉的当属蒹葭(秦风)。这首情歌由秋景起兴,寓情于景,情景交融,情切意长,音韵低回而悱恻。

    深秋的霜晨,河湾里竹影萧索,草色迷离,落叶枯黄;烟笼寒水,碧波澹澹,无语东流。几声寥落的鸟鸣之后,周围又复归一片远古的岑寂。抬眼望去,无边无际的芦荻苍苍茫茫、凄凄离离、绵绵延延。情愁萦怀的他,在寒意正浓的黎明时分置身于晨光熹微的背景里。幻想之中,自己心爱的姑娘身影绰约、飘飘渺渺、难以寻觅。她时而好像与自己仅有一水之隔,触手可及,时而仿佛伫立于水中的沙洲上,咫尺天涯,不能两手相握,时而又好像飘落在水中的荒岛上,遥遥相对,挥手告别。她柔情一怀,泪眼朦胧,欲去还留,别意缱绻。他很想沿着宽广的河流去追寻她,与她竟日厮守,相濡以沫,双宿双飞,但面前的道路险阻重重,曲折漫长。谁曾想,一衣带水的守望,竟成浩淼河汉之隔。有情人不能相聚,实为人间憾事矣!诗曰:

    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;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。

    蒹葭凄凄,白露未晞。所谓伊人,在水之湄(迷)。溯洄从之,道阻且跻;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坻。

    蒹葭采采,白露未已。所谓伊人,在水之涘。溯洄从之,道阻且右(yi);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沚。

    这首“生当复归来,死当长相思”的抒情诗,已经成为传诵千古的经典之作,与关雎(周南)齐肩媲美,相映生辉,皆是国风中绮丽而隽永的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