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崔长平文集 > 一砚残雨写心愁九

一砚残雨写心愁九

笔趣阁 www.bqgx.cc,最快更新崔长平文集 !

      寻寻觅觅的浓愁——独抱浓愁无好梦为谁憔悴损芳姿

    宋高宗建炎三年(1129年)八月,在国家形势波橘云诡、乱象丛生的情况下,赵明诚被诏急赴建康朝圣,而后去湖州履任,却不幸病逝于建康城。

    葬毕,李清照因过度悲伤和劳倦,猝然病倒。这时,朝廷已开始遣散六宫粉黛,并准备封锁长江、全面禁渡,以抵御群聚于江北、觊觎江南的金兵。李清照考虑到家里还藏有书籍两万卷,金石刻两千卷,可以待客百人的器皿和茵褥,以及数量与此差不多的其它物品,于是,想到赵明诚有一个做兵部侍郎的妹婿,他当时正率部作为后宫的护卫驻防洪州(今江西南昌)。随即,她就差遣两个老管家溯江而上,先将行李分批送往他那里去。令人遗憾的是,当年冬天,洪州与健康先后沦入敌手,其结果,这些东西悉数尽失。李清照自青州一船接一船运到江南的东西,就这样转瞬之间烟消云散了。及至此时,她身边只剩下了少部分分量轻、体积小的卷轴和书帖,以及李白、杜甫、韩愈、柳宗元的诗文集,世说新语,盐铁论,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,三代鼎鼐十几件,南唐写本书几箱。李清照把它们搬到卧室内,偶而病中欣赏。这些可谓“岿然独存”之物了。更为可悲的是,同年九月,金兵的虎狼之师大举南犯,扬州和建康首当其冲,李清照由此开始了携带着沉重的书籍和文物而独自逃难的艰辛历程。正如她在上枢密韩公、工部尚书胡公一诗中所描述的“子孙南渡今几年,飘流遂与流人伍。”

    由于长江上游地区不能再去了,加之金兵的动态难以预料,李清照又想到了自己的弟弟李迒,他那时在朝中任勅局删定官,便打算前去投靠。可是,当她历经千辛万苦赶到台州(今浙江台州)时,台州太守已仓皇逃命。她匆忙折身北上赶往剡县(今浙江嵊州),出睦州(今浙江建德),途中丢掉了随身所携带的衣被等物,继而急奔黄岩,随即雇船入海,追随从杭州入海、漂泊于海上的南宋朝廷。李清照历尽千难万险、疲于奔命的行程,基本上是追随着宋高宗的逃亡路线。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,朝廷代表着大宋,皇帝代表着国家。于是,她朝着宋王室狼奔豕突的方向而去,一路上投亲靠友、求人雇船、下海上岸、费尽周折,而且还携带着她和赵明诚耗费半生心血所搜求的书籍文物,赵明诚生前有托,最后的这些文物要与之共存亡。对于一个乱世流转、失魂落魄的孤身女子而言,其中的艰辛、无奈与悲苦可想而知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李清照又遇到了事关夫妻名誉和个人命运的大问题。赵明诚在病重期间,有一个叫张飞卿的学士前来探望,而且还随身携带一把精美的“玉壶”恭请赵明诚予以鉴定。其实这只是一把貌似美玉的石雕品,并且随即又带走了。不曾想祸端自此而始,赵明诚谢世后不久,外面就有谣传说:赵明诚在临死之前还把一把价值连城的玉壶献给金国“馈璧北朝”、取媚于贼人,以留后路。紧接着,又有传言纷至沓来,说有人已经暗中上表,进行检举和弹劾。这在两国激战正酣、殊死较量之际,关涉通敌之嫌,何况还涉及到中国文人历来最为重视的人格尊严与民族气节问题。闻听此言,李清照惶恐不安,不敢言语,更不敢就此作罢。于是,善良柔弱又不乏耿介性情的李清照想出了一个“万全之策”:把所有的青铜等古物拿出来上交国家。她想以此证明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,洗刷夫妻遭遇的难辩之诬、不白之冤。

    当李清照得知宋高宗驻跸台州的章安镇时,她又立即跟随御舟从海道驰往温州,接着又急奔越州(今浙江绍兴)。建炎四年(1130年)十二月,宋高宗为便于自身逃命,便下诏轻车简从,把郎官以下的官吏全部遣散。这时,身心疲惫的李清照辗转流落到衢州(今浙江衢州)。宋高宗绍兴元年(1131年)三月,李清照又返回越州。第二年,她又奔命于杭州。在这一期间,她曾把身边携带的东西,连同珍贵的写本书寄放在剡县。后来官兵搜捕叛逃士兵时被一起搜走。事过许久,才听说这些东西都归入了前李将军的府中。以前所谓“岿然独存”的书籍文物,至此又失去一多半。唯有书画砚墨,尚剩留五、六筐。李清照再也不舍得寄存它处,将它们藏于床榻之下亲自照管。在她寓居越州时,借住在当地一户钟姓家里。一天深夜,有人掘洞而入,盗走了五筐。伤心之余,李清照决定重金悬赏收赎回来。两天之后,邻居钟复皓拿十八轴书画来求赏。李清照心里十分清楚,盗贼不是远人,自认为其它东西也可以一并赎回,就千方百计地央求他,但终而未果。后来她才得知,这些东西皆被福建转运判官吴说廉价购走。先前所谓“岿然独存”的书籍文物,又失去十之七八,惟剩下一两件残余零碎而已。

    面对着山河破碎、身如飘絮、报国无门的悲惨境遇,李清照在这个时期写下了气势雄浑、音调豪迈、激情澎湃的浪漫主义名篇渔家傲:

    天接云涛连晓雾,星河欲转千帆舞。彷佛梦魂归帝所。闻天语,殷勤问我归何处?我报路长嗟日暮,学诗谩有惊人句。九万里风鹏正举,风休住,蓬舟吹取三山去。

    波涛汹涌、天海相接、晓雾迷蒙;天河欲转、千帆竞渡、浩浩荡荡;恍惚之间、灵魂飘升、梦入天国;仁慈天帝、殷勤探问、人欲何往;我即叹曰:长路漫漫、又逢日暮;赋诗填词、才情惊人、何用之有?水击三千、扶摇九万、大鹏正举;风送蓬舟、何其快哉、飞向蓬瀛。

    上阕首起二句即给我们展开一幅怒涛滚滚、天海一色、晓雾弥漫的壮阔画卷。词人把天空、云涛、晓雾、星河、千帆等景物多重而有序地叠加在一起,笔落惊风、汪洋恣肆、酣畅淋漓。从置景上看,上下联动、左右呼应、前后簇拥,给人一种画面恢弘、景深阔远、浓墨泼洒、境界壮美之感觉,尤其是“接”、“连”、“转”、“舞”这些动词穿连其间,更突出了强烈的动态感和激越的节奏感,也可见李清照当时在海上所遇到的风浪概莫如此。

    “彷佛梦魂归帝所。闻天语,殷勤问我归何处”三句,词人开始由眼前的真情实感转入浪漫的畅想。很明显,她所塑造的“天帝”怀有一颗仁爱之心,话语温和、笑容慈祥、悲天悯人。这都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。词人在这里似乎有意影射那个大敌当前、不顾臣民、抱头鼠窜的宋高宗。

    “我报路长嗟日暮,学诗谩有惊人句”二句,紧承上片意脉,不再宕开,激流直下,一气呵成;答语无忌,直抒胸臆。长路漫漫,上下求索,光阴催逼,时不我待。空有满腹才华,而又身遭不幸,报国无门,枉自嗟叹。在这里,一个“谩”字,便流露出词人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,俨然一位生不逢时、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发出的切肤感慨。

    “九万里风鹏正举”词人在此宕开一笔,巧妙地化用了庄子?逍遥游里的“鹏之徙于南冥也,水击三千里,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”运用恰切而瑰丽的想象,进一步虚化了客观环境,拓展了想象空间,增大了诗化因素,加强了形象壮阔而摄人心魂的艺术效果。“风休住,蓬舟吹取三山去”可谓尽情宣泄,势不可遏。词人以豪迈的气概,以喝令三山五岳的气势大吼一声:风休住,蓬舟吹取三山去!“蓬舟”状舟如蓬草、轻快无比。“三山”指渤海中的蓬莱、方丈、瀛洲三座仙山。正如长恨歌中所言的“忽闻海上有仙山,山在虚无缥缈间。”相传“三山”是可望而不可及的,而词人却要借“扶摇直上九万里”的长风,吹到三山去,足见其想象之奇前所未有,胆气之豪甚于须眉,境界之高盖过唐宋。